生命不該只是朝九晚五 (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nine-to-five.)
–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對你來說錢是什麼?作者將錢定義為『我們用生命去交換的東西(Money is something we choose to trade our life energy for.)』而全書也根據這個立論展開,你以為你花的是錢,事實上你花的是你這輩子有限的生命。太多人平日耗盡能量工作,然後再用週末來補償自己(We make a dying at work so we can live it up on the weekend),他們說這些人工作不是在謀生(make a living),而是在謀死(make a dying)。
在這樣的『以消費補償自己』的習慣下,大家被困在賺錢花錢的無限循環中,為了負擔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不停的工作,忍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為解決這樣的困境,作者提出一個九步驟的方法讓大家重新省思自己與錢的關係,在這省思的過程中,我們會更了解如何活得更滿足更快樂、如何活出自己的使命、學會如何將錢花在讓自己真正能得到快樂與成就感的事物上,而不是將自己的生命浪擲在自己也不確定為什麼要買的東西上。當我們能有更多的積蓄甚至是達到財務自由,我們將能在工作與生活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將寶貴的生命花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上,而不是汲汲營營為了五斗米折腰,迷迷糊糊過完一生。
註:我是直接看原文,不過考量到大部分人應該會想看中譯本所以還是附上中譯本的連結。如果你透過上面的連結到taaze購書我將能得到分紅,不過不用擔心,你付的錢會跟直接到taaze購買一樣。
重新省思你與錢的關係的九個步驟
第一步:和過去和解(Making Peace with the Past)
- 計算你這輩子到目前為止賺了多少錢。
不只是正職收入,打工、兼家教、中樂透、壓歲錢等等的收入也都要計入。 - 計算自己的淨值 — 你到目前為止錢花到哪去了(What have you got to show for it)?
所有有形無形的資產都要計入,比如說你的傢俱、衣服、書籍、手機等等,都要幫他估個價然後加入自己淨值的計算中。
第二步:活在當下 – 追蹤你的生命能量 (Being in the Present — Tracking Your Life Energy)
- 你的生命能量怎麼賣(How much are you trading your life energy for)?計算你的實際時薪(賺到的錢扣掉其他跟工作相關的金錢花費與時間花費) (Establish the actual costs in time and money required to maintain your job, and compute your real hourly wage)
包括為了舒壓的按摩、亂買東西、看電視所花的時間都要算在實際工時中,從事這些活動的花費要從賺到的錢中扣除,為了上班的相關花費(像是油錢、西裝、和同事交際的餐費)也都要從中扣除。
比如說有個人月薪36,000,每週工時40小時,但平均每週會加班2小時,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時間為一小時,車錢70元(等於每週5小時、350元);為了舒緩上班坐姿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每週需要按摩一次1小時800元;採購上班穿著的治裝費每月2,000元(平均每週500元),買衣服、化妝、搭配上班穿搭等等每週花費1.5小時;上班日為了提神買咖啡一天50元(平均每週250元);因為上班太不開心每半年要出國散心一週一次旅費60,000元(以一年52週算,平均每週要花6.5小時與2,300元);下班後因為太累回家要先看1小時電視放空才有力氣做其他事;在公司附近外食比在家附近外食一餐貴10元(平均每週多花50元)。
在以上的假設下,這個人週薪9,000,實際週工時57小時(40+2+5+1+1.5+6.5+1),額外花費4,250元(350+800+500+250+2300+50),他的實際時薪為83元((9000-4250)/57),而不是163元(9000/55)。
這邊我覺得很有趣,一般在講實際時薪的計算通常只會考慮到加班,頂多再加上通勤時間,但書中卻把為了紓解工作帶來的壓力與不快樂的成本也都納入,在考慮了這些有形無形的成本後,算出來的實際時薪會遠遠低於想像中的時薪,而在看到這個數字後,也許本來的“高薪工作”就再也一點也不高薪,也因此對你不再有吸引力,你也許會改而選擇一個帳面薪資較低但實際時薪較高的工作。 - 詳細記錄你生活中的每一筆花費與支出(Keep track of every cent that comes into or goes out of your life.)
在計算所有支出的同時,也需要計算自己每一筆收入,不管是薪水、在路上撿到錢、中樂透、兼職收入等等都需要詳實紀錄下來。
第三步:分析自己的錢花在哪裡 (Where Is It All Going)? 製作月結表(The Monthly Tabulation)
- 製作每個月的支入收出總表
每個月把花費分門別類1,這邊的分類不需要照著傳統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等分類,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花費習慣與認知創造分類與子分類。比如說在食這一個大類,我可以再把他分成『食-食材』、『食-外食』、『食-零食』等子分類,或者是有個大分類叫『休閒』,下面分為『休閒-舞蹈課』、『休閒-串流媒體』、『休閒-與朋友聚餐』等子分類,對於一個注重健康的人,他可能有個大分類是『健康』,下面再細分成『健康-健身房』、『健康-營養品』、『健康-看醫生』等子分類。同樣的花費,不同人可能會把他分在不同的類別,這都是沒問題的,重點是找到一個符合自己生活的分類方式。
除了支出外,每個月的收入也需要加總放進自己的月結表裡。
這邊對分類的定義我覺得很有趣,作者說一個人的行動最能展現他的本質,而不是他口中說的東西,再加上錢是寶貴的資源,我們實際把錢花在哪裡可以反映出我們真正在意的事,因此這邊分類的設定需要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當我們每個月月底在回顧的時候,就能對自己的生活樣態與價值觀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讓修正自己的花費模式更容易。 - 平衡每個月的支出收入總額(Balance your monthly income and outgo totals)
如果每個月記帳有確實的話,『每個月月初的資產總額 + 當月收入 – 當月支出 = 每個月月底資產總額』,這一步是要確認自己確實知道自己的金錢的流向。 - 將花費的金額換算成實際花費的生命能量
把每個子分類的花費加總,這邊會得到一個總金額,再用這個總金額及第二步計算的實際時薪計算每個子分類實際耗費了我們多少小時的生命。
第四步:改變你人生的三個問題(3 Questions that Will Transform Your Life)
針對月結表上每個分類所對應的生命時數,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我有從中得到對應的成就感、滿足感或價值嗎(Did I receive fulfillment, satisfaction and value in proportion to life energy spent)?
- 這些花費有與我的價值觀和使命一致嗎(Is this expenditure of life energy in alignment with my values and life purpose)?
- 如果我不需要為了生存工作,這些花費會不一樣嗎(How might this expenditure change if I didn’t have to work for a living)?
然後在每個分類的下面標記『-』(沒有從中得到價值、跟價值觀不一致、在財務自由後不會有這項花費)、『+』 (這項花費帶來很多滿足所以我可能願意花更多錢在上面、會讓自己生命更一致、在財務自由後會增加這部分的花費)或是『0』 (這項花費沒什麼問題(That category is just fine on all counts.))
花費 | 金額 | 花費的生命(小時) | 問題1 | 問題2 | 問題3 |
租金 | 310 | 30 | o | o | o |
水電費 | 27 | 2.6 | o | o | o |
汽油 | 37.88 | 3.6 | – | – | – |
公益捐款 | 16 | 1.5 | – | o | + |
居家娛樂 | 50 | 4.8 | o | o | o |
外食 | 6.03 | 0.6 | o | o | o |
衣物-必要 | 10.74 | 1 | o | o | o |
衣物-非必要 | 25.45 | 2.4 | – | – | – |
雜支 | 13 | 1.2 | o | o | o |
加總 | 496.1 | 47.7 |
製表完畢後,特別注意在表上標示『-』的項目,這代表我們的生命能量應該花在其他地方,在有這樣的覺知之後,下次當我們又想花錢在這些東西上的時候,也許這個覺知會突然跳出來,我們就不會再花錢在這些事物上了。另一方面,如果有某些類別我們覺得花得很值得,那下個月也許就可以增加在這些事物上的花費,讓自己得到更多快樂。
相較於一般FIRE的書提倡要盡量提高儲蓄率,我喜歡書中對增加花費的描述,他說達到財務自由就跟減肥一樣,如果我們只是一昧刪減花費,到某一天就會無以為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找到自己內心那把衡量快樂的尺,我們不是要成為省錢達人或守財奴,而是要活出自己理想的人生,如果增加某些事物的消費能讓我們更滿足,那我們甚至應該增加花費以進一步增加自己的快樂。透過把錢花在真正能帶來快樂與滿足的事物上,當我們達成財務自由那天,我們就能非常確定這個金額是能為我們帶來最大快樂的金額。
第五步:展示自己的生命能量(Making Life Energy Visible)
把自己每個月的收入/支出畫在紙上(折線圖),把這張紙掛在自己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讓它提醒自己也見證自己在邁向財務自由之路的進展。
第六步:珍惜你的生命能量 – 將支出最小化 (Valuing Your Life Energy – Minimizing Spending)
除了每個月問自己第四步的問題之外,學習更有覺知地花錢,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麼,並學習自己維修東西的技能,透過比價、提前規劃、東西沒壞掉不換、DIY等小技巧減少生活花費,進而進一步提升資產,也減少自己需要工作來換錢的時間。
第七步:珍惜你的生命能量 – 將收入最大化 (Valuing Your Life Energy – Maximizing Income)
書中說我們去做有薪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其他像是成就感、幫助社會等等都可以透過無薪工作或是無給活動達成。因為賺到的錢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來交換,因此我們應該在不損害健康及違反自己價值觀使命的前提下盡量極大化自己的收入,讓自己盡快達到財務自由。當我們不再為錢所困,我們就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可以真正享受自己做的事,不用擔心為了錢需要妥協、將就或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跟一般「賺錢是為了有更好的享受」觀念不同,在這邊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因為有個目標想要達成,比如說想要能夠去探索世界或是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增加收入是為了讓我們盡快從為五斗米折腰的狀態解放,獲得時間與自由去做自己生命中真正想完成的事。
這邊提出的「去上班就是為了賺錢」的觀點,我看到的時候心振了一下,作者除了說上班的其他目的透過其他方式都可以達成,還說在我們無薪的狀況下因為不需要擔心會失去收入影響生活,我們反而可以做得更自在。想想確實是這樣沒錯,不過這又讓我開始思考,在現在這個還沒財務自由但也沒很缺錢的狀態下,究竟是該找一份高薪但沒這麼喜歡的工作讓自己盡快財務自由,還是該找一份薪水沒那麼高但比較快樂的工作。
第八步:資本和黃金交叉 (Capital and the Crossover Point)
每個月計算自己的投資收入,並將這個金額畫在第五步的圖上。計算方式如下:
資產 * 目前的長期利率2 / 12 = 月投資收入
過了一陣子之後應該就能在圖上看出自己投資收入的成長趨勢,照著這個趨勢就可以估計自己未來的投資收入,當投資收入在圖上超過花費的時候(這個點稱為黃金交叉the crossover point),就是你財務自由的日子,你再也不需要為了支付生活花費而工作,生活也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第九步:管理你的投資 (Managing Your Finances)
了解各種長期投資選項,讓自己的資產能夠長期產生足以支付我們日常支出的收入。
找到自己的使命與價值觀
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Value)
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如果你不需要為了錢而工作,你會做什麼(If you don’t have to work for a living, what would you do with your time)?
- 你人生中有做過什麼特別讓你感到驕傲的事嗎(What have you done with your life that you are really proud of)?
-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剩一年可以活,你會做什麼(How would you spend the next year if you knew it was the last year of your life)?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Life purpose)
可以嘗試這三個方向
- 從熱情開始(Work with your passion, on projects you care deeply about) — 這邊的熱情是指你會願意為他犧牲生命的事,而不是你用來逃避生活的事(You’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you’d gladly no-holds-barred would give your life to, not something you use to get away from your life.)
- 從痛苦開始(Work with your pain, with people whose pain touches your heart) — 如果你曾經從某種痛苦中走出來,你也許可以和其他人分享你的經驗、世界上有某種痛苦讓你想採取行動解決嗎、如果你在某種痛苦之中,也許你可以幫助其他也在相同痛苦中的人。
- 從手邊有的事項開始(Work with what is at han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that arise daily for responding to the simple needs of others) — 使命不見得都是改變世界的大事,從愛與熱情出發所做的小事也能帶來很大的不同,像是教小朋友閱讀、幫生病的鄰居送餐等等
或是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 你有什麼一直想做但還沒做的事?(What have you always wanted to do that you haven’t done yet)
- 做什麼讓你最有成就感? (What brings you the most fulfillment)
如果還是找不到怎麼辦?
使命不見得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不見得和你現在花時間做的事有關,現在就花幾分鐘把你的使命寫下來,如果現在也還不清楚,就先盡量寫(Just do the best as you can),先寫下來並用這個來衡量目前的生活,隨著時間進展你可能就會對自己有更清晰的理解。
在回顧自己每月花費的時候,你可以會發現自己的行動和價值觀/使命不一致,這時候你可以改變自己的行動,或是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使命,在這樣的反覆校正下,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就會更清晰,而我們的生活也會跟自己的價值與使命更加一致。
看到這段時覺得自己稍微安心了一些,現階段我還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想去哪裡,不過或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先找個目前看起來可能性最高的方向,邊走邊修正最終也能找到答案。
你的有給職不能定義你是誰
書中有段提到在現在的社會大家都把有給職(paid employment)跟工作(work)搞混,以至於我們會用職業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與自我價值(We have come to take our identity and our self-worth from our jobs.)。書中說到當被問到「你的職業是什麼(What do you do)」時,我們不會真的回答自己做什麼(比如說:我寫程式),而是會說我是OOO(比如說:我是工程師),但其實我們遠遠不僅止於此,我們並不只是我們的職業,我們還有更多不同的面向。
看到這段非常有感覺,去年失業後我去了一趟斯里蘭卡,旅途中不停被問職業(What do you do),每次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最後都直接回答我是軟體工程師(I’m a software engineer)。想著失去工作的自己總是有點悵然若失,彷彿自己生命少了一塊,也彷彿跟這世界格格不入。我知道自己遠遠不止是個軟體工程師,但在過去幾年的埋首工作後卻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無趣的人,曾經很喜歡做的事一件件從生命中消失,在沒有上班也沒有旅行的時候有時候會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幹嘛,這時候才意會到原來自己有多少身份認同是建立在工作之上。
另一段書中講到關於工作我很有感覺的段落是說,因為我們過度重視我們的有給職(paid employment),導致我們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都需要花時間,像是和家人朋友相處、認識自己、設定目標、檢視自己的生活等等。因為我們認為工作太重要了,所以這些事情的重要性都排在有給職之後,只能塞在下班後與假日等我們不工作的時間。而我們也會認為沒在領薪水的時候我們就沒在工作,休息可能是浪費時間,英文中的休息time off,也是相對於我們上班(on)的狀態,被認為是段沒有生產力的時間,在這樣的狀態下導致我們生活的失衡。
想想這可能就是很多人在退休後快速老化的原因,因為退休前的生活都圍繞著有給職,當這一大塊東西被抽離後,多出來的時間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善用,最後可能就是整天在家看電視無所事事。
作者提到,若我們能夠真正認清我們的有給職(paid employment)並不等於我們的工作(work),而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work還包含了做志工、陪伴家人、尋找自我等等等事情,我們將能從有薪工作中解放,去從事其他我們更有熱情的事。也許我們會發現在花費與自我價值觀一致後,我們其實並不需要賺這麼多錢,在這樣的狀態下,也許改做兼職工作是一條出路,收入可能比較少、機會也比較少,但我們將會多出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你的生活遠遠不止是你的職業(Your life is bigger than your job.),這樣的交換也許是值得的。
財務自由之後
不用為錢而工作之後的生活長什麼樣子?這是我沒想過的問題,因此書中這段也特別吸引我,作者說達成財務自由之後,你可以先享受無所事事、翹班、躺在床上等等各種閒散,也可以開始做那些你生命中一直想做但都還沒做的事,像是環遊世界。書中說根據他們的經驗,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這麼懶惰,通常休息一段時間後大家就會開始去尋找自己人生中的下一件事。
看到這段覺得有被安慰到,因為離職後半年的我,目前還是處於一個完全提不起勁只想懶散的狀態,有時候真的很怕自己會一輩子就這樣,看來只能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休息,等熱情回來的那天。
每次看到書裡提到從朝九晚五中解放的自由都還是覺得好浪漫,他們說你不必為了錢工作,但如果你想,你還是可以為了錢工作,也許是為了拿錢來做公益,也許是你有其他的計畫想要達成,像是回去唸書甚至是去環遊世界;不管怎麼樣,你都擁有完全的選擇的自由,順著自己內心的渴望來打造自己理想的生活。財務自由重點是自由而不是財務,我想就是這樣的自由感才讓財務自由這個理念如此吸引我。
最後的最後
足夠(Enough)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定義,只有當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找到對自己而言怎麼樣的生活算足夠,我們才能真正活出自己。外面的世界太嘈雜,一不小心就會因為腦波弱或是同儕壓力落入auto-pilot的狀態,跟著其他人做一樣的事。
最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我知道外食大部分時候都不能帶給我足夠的快樂,通常餐廳價位越高這種不值得的感覺越強烈,然而在台灣親友聚會大家都習慣約在餐廳或是咖啡廳,這時候如果不參加就錯過跟大家聚會的機會,也覺得自己吝嗇鬼;參加又覺得這不值得我用生命換來的錢。如果想提出其他替代方案例如說去踏青、騎腳踏車、又甚至是挑一個地方pot luck,通常都是直接被拒絕,在維繫感情跟追求財務自由間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書中提到支出與快樂的關係曲線是個倒U(或是拋物線),在初期隨著花費增加我們能夠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與一些生活中的小確幸甚至是一點奢侈,所以快樂會隨著支出增加,但在超過某個點後,隨著支出增加我們的快樂反而會開始遞減,而曲線的頂點就是我們的滿足點(fulfillment/enough),透過每個月問自己那3個問題,在不斷調整花費後我們就能越來越接近那個讓自己快樂最大化的點。想想其實這件事並不簡單,當腦中出現這個想法時,我突然想到股癌在有一集講到「就是因為股市中有很多笨蛋,所以他才有賺錢的機會」,套在追求財富自由(甚至是人生自由)上,同理大概是因為這條路不簡單所以財富自由才有可能,願我們都能過著更自由更真實的人生。
附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