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就像雞肉,可口或難吃都看我們怎麼料理,不要讓被拒絕的恐懼阻撓我們。
《 被拒絕的勇氣》
如果被拒絕的勇氣就跟肌肉一樣能夠被訓練,那藉由不斷被拒絕,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對被拒絕免疫,而不再害怕提出要求,不再害怕被拒絕。
作者蔣甲(Jia Jiang)曾經是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有份高薪體面的工作,但他卻總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在老婆支持之下他辭掉工作拿出半年勇敢追夢,沒想到一次募資被拒絕卻讓他大受打擊甚至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該放棄他的創業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進行「被拒絕的一百天」挑戰,內容是要每天提出一個會被拒絕的要求,讓自己在不斷被拒絕之下培養出韌性,在過程中他不但克服被拒絕的恐懼,還從中獲得關於被拒絕以及如何提高要求成功率的洞見。
註:如果你透過以上連結到TAAZE買書,我將能得到分紅。透過導購連結購買與直接上TAAZE下單的價錢會是一樣的,請不用擔心。
被拒絕只是個人意見
人們常常以為被拒絕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這樣的想法也讓「被拒絕」成為比「失敗」更痛苦的經驗。但作者發現通常對方拒絕的原因是出自他們自己,而不是因為提出要求的人或是這個要求有問題。因為同樣一個要求,去問不一樣的人往往會得到不一樣的回應,有些人會接受有些人則會拒絕。
如果在被拒絕後我們不急著跑開,而是留下來問對方拒絕的原因,不但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問題不是出在自己,了解對方拒絕的原因後,我們將有機會修正自己的要求、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進而達到雙贏;而被拒絕的時候,切忌跟拒絕者爭論,而是要努力與對方合作以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把別人的意見當成評斷好壞的主要標準,人生就會很悲慘。我們會以他人一時的念頭和評斷,當成自我價值、人生方向的基礎。
被拒絕不是無休無止
順應上面的脈絡,作者說我們不會永遠被拒絕,被拒絕只代表我們嘗試不夠多次,這邊不是說我們如果不停用同樣的要求問同樣的人最後就會成功,而是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對的人、嘗試夠多次,我們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增,最後「不行」總會變成「好」。
除了不斷嘗試,我們也可以利用被拒絕的機會去修正自己的策略,比如說如果用同一份履歷應徵一百家公司,每次都無法得到面試機會,這時不要把被拒絕當成自己不能勝任的象徵,因而降低期望;反而應該改善履歷,另外寫一份求職信,或是利用其他管道如朋友人脈,看看效果是否有任何改善。
提升成功率的方法
- 根據作者的實驗,如果我們在提出要求的時候能夠同時說明這麼做的理由,對方通常會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要求。
- 提出要求的時候以「我」為開頭會讓人感覺更真心,不要假裝自己了解對方或是假裝自己關心他們。
- 在提出要求時就主動點出對方的疑慮,比如說「這樣很奇怪嗎?」,這樣做能提升彼此的信任感,也讓對方有機會解釋他的疑慮。
- 提出要求的態度會影響結果,表現得有自信、友善、坦率,人們會更願意配合。
我們為何需要別人的同意?
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就能決定,像是生涯規劃又或是晚餐要吃什麼,我們卻在長大的過程越來越仰賴別人的認可,也因此越來越不敢展現出真實的自己,甚至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但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他人的認同,而是自己的讚許。事實上,我們應該先接受原本的自己,再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都該知道,自己已經夠好,足以對自己說聲「讚」。
最後的最後
只要我們不怕被拒絕,我想知道可以實現多少夢想,又有多少酷炫點子可以成真。倘若我們不怕被拒絕,這個世界難道不會更美好?
《 被拒絕的勇氣》
看完這本書後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各種逃避可能被拒絕的狀況的情境,發現除了覺得自己不夠好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怕被對方當成怪人或白目,小到殺價、大到確認對方提供的東西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與期待,即便明明知道對方可能就是那種我一輩子只會有這一次交集的人,依舊還是提不起勇氣去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書中提到說被拒絕的痛苦一部分是源自遠古時期,人類必須要團結才能生存,因此我們都本能地害怕被別人討厭或是排擠,作者說「如果某件事情傷不了我,那我又有什麼好害怕?」,「(提出要求後)就算不能如願以償,也沒有任何損失,鮮少有生命危險。」這兩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想到別人嫌棄的眼神或是可能的非議還是會覺得很害怕,想到這裡忍不住感嘆被討厭的勇氣講了這麼久,最後自己還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一些勇氣,很多事情我常常在嘗試前就先跟自己說「這件事怎麼可能,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又或是「我還不夠好,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但看到作者奇怪的要求依舊有人接受,印證了被拒絕很有可能只是因為還沒有遇到對的人。更重要的是,如果當初沒有提出要求,那後來各種可能的美好就不會發生,如果在嘗試之前就放棄因而錯過種種可能豈不是太可惜。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考慮今年四五月去離島打工換宿,身為一個淺眠的人,睡眠環境對我很重要,於是在聯絡對方時就問了是否有房間的照片,對方表示那是租來的房間目前還沒有照片。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完全無法承諾,於是我開始考慮要問對方大概何時能有照片我再跟他follow up,這個念頭出來後立馬糾結了一下,想說這則訊息發出後,對方一定會覺得我公主病,也許就不會願意考慮我1,然後我又想起了這本書,告訴自己不該怕被拒絕,如果對方真的因此拒絕我,那就表示他不是那個對的人;而如果這件事情對我很重要,我就該把他釐清,確定一切符合自己需求才不會委屈自己(同時又應用了之前看臣服實驗的心得,告訴自己說如果他因為這樣拒絕我,那就表示這個機會不屬於我),掙扎半天後終於找到勇氣把訊息送出去。(不過送出後先是被已讀不回,再追一次直接被不讀不回這就是後話了。)
在挑戰的一開始,作者抱著「我就是要提出一個一定會被拒絕的要求」的心態在思考當天要進行什麼樣的挑戰,甚至在提出荒謬的要求時會有點興奮期待被拒絕。這段經歷突然給了我一個靈感,如果在盡了自己最大努力之後,我對人提出一個要求時,如果一開始就抱著一個「這十之八九會被拒絕,如果被接受那就是我賺到」或是「我就是要收集被拒絕的次數」的心態,會不會讓採取行動這件事變得簡單一些?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一開始就直接認定自己一定會失敗,會不會根本連嘗試的動力都沒有?沒試過還真的不知道,如果之後試了有什麼心得我再上來更新。
- 這也是書中提到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我們會自己揣測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真的跟對方求證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