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閱讀筆記

如果說生命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正向人生經驗,以最大化自己人生的快樂圓滿與整體人生滿意度,那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我們該如何花錢過每一天,這是本書想要討論的問題。

作者提出「死前財產歸零(die with zero)」的概念,因為在你死後所有沒花完的錢都是浪費,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間花錢去經歷各種自己想要經歷的體驗,因為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我們所有體驗的加總。

註:如果你透過以上連結到TAAZE買書,我將能得到分紅。透過導購連結購買與直接上TAAZE下單的價錢會是一樣的,請不用擔心。

螞蟻與蚱蜢的寓言

伊索寓言中有個螞蟻與蚱蜢的故事,在春夏時節螞蟻辛勤工作而蚱蜢都在玩樂,在冬天來臨的時候,螞蟻有存糧可以過冬,而都在玩樂的蚱蜢最後落得只能跟別人乞討的命運。

故事看完,大家都會說應該要像螞蟻而不是像蚱蜢只知道享樂,然而作者卻持不一樣的觀點,他說蚱蜢固然不好,但螞蟻其實也不好,因為螞蟻辛勤了一輩子卻可能完全沒有享受到任何快樂就這樣過完了一生;而這就像很多努力工作積攢大量財產卻沒有好好花錢的人,身後留下大筆遺產。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個最佳時間點,最能夠享受自己財富帶來的果實,但大部分人只知道一直存錢,而錯過那個最好的時間點。

作者說我們應該找到那個螞蟻與蚱蜢間的平衡,用部分生命活力去工作賺錢,然後用賺到的錢體驗人生,並在當下的花費(只花在你看重的東西上)和為未來聰明儲蓄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我們都該思考這一生中想要的體驗有哪些、思考什麼可以讓自己快樂,再將錢花在自己想要擁有的體驗上。

沒花完的錢都是浪費

我們該專注於最大化自己人生的快樂圓滿,而不是最大化自己的財富,因為死後所有沒花完的錢都是浪費,作者說這樣的浪費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第一個是這些錢本來可以用來支付更多體驗充實我們的生活,第二個則是用來賺取這些財富的工作時間其實都不必要。我們應該更早退休或是多花點錢來增加自己的快樂,而不是在身後留下大量遺產。

錢不夠用怎麼辦?

大部份人儲蓄或是拼命工作不敢花錢都是怕將來老了錢不夠用,我們可以透過兩種方法來要避免活太久錢不夠用的風險,第一個是保險,第二個則是預估自己可能壽命,當我們確定自己的錢足夠自己生存到死亡那天後,多出來的那些錢我們就能好好規劃,放心將他們花掉。

保險

作者說所有我們想得到與擔心的事,其實都能找到保險來預防,像是老年需要看護可以購買長期照護險,怕活太久沒有錢付生活費可以買年金險,將這些風險外包給保險公司往往比我們自己預留一大部分資產以備不時之需還要低成本。

預估自己可能壽命

市面上有多個網站可以根據我們提供的資料來預估可能壽命,像是longevityillustrator.org或是livingto100.com等等,甚至有些保險公司也能提供這樣的服務,在知道自己可能活多久後,可以用這個公式計算自己的生存門檻,若自己現在的資產已經超過這個數字,就能較為安心將多餘的錢好好使用。

生存門檻 = 0.7 x (一年生存成本) x (剩餘生命年數)

擔心老了錢不夠用的另一個考量是高額的醫療費用,關於這點作者說如果最後真的需要大筆醫療費用,那你多存的錢頂多也只夠你多活幾天,為了生命最後能多活幾天而多存一堆錢是否值得?與其將錢存起來以備人生末期用來續命,不如在年輕時將這些錢花在增進自己的健康。作者說「寧願時候到了就死去,而不要犧牲自己美好的歲月,只為了在生命的尾聲多活一段時間」,想想覺得蠻浪漫的。

我們都會死

人生是一條單行道,流逝的時光無法倒轉,在死亡還很遙遠的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還有大把青春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事情可以留到明天、以後甚至是退休後再做,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健康狀況下降、興趣逐漸變少,我們能夠真正親身擁有的體驗數量會越來越少,把錢轉化成享樂體驗的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同樣金額的錢在老了以後能夠帶來的快樂往往較低。

因此,我們該在適合的時光做最適合的事,投資人生體驗,而且儘早開始,這裡的儘早就是現在,想想有哪些事是你想做的(以及想在何時在哪裡做),特別是那些現在不做以後就沒辦法做的事。沒有理由因為害怕浪費金錢,而讓自己錯失機會,浪費生命才更值得讓人焦慮。

要充分體驗人生的三個基本要素:健康、自由的時間、金錢,其中最寶貴的是健康。因為健康會隨著老化逐漸下降,因此在某些年紀(例如20歲出頭)多花點錢是有意義的,我們不該固守一個固定的儲蓄比例,而是依照收入與健康狀況適時調整支出與儲蓄的平衡。

人生時段的規劃

為了最大化人生的體驗,我們可以先把人生中想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接著將自己從現在到死亡間的時間,以五年或十年做一個間隔(每個間隔就是一個時段),再來則是先不考慮錢的問題,決定我們想在哪個時段做哪些體驗,通常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體驗都會發生在20-60歲間。。

接下來再看一次自己的規劃,這時加上價錢的考量,體驗的曲線可能會因此有所調整稍微右移,但大部分的體驗應該都還是在20-60歲間發生。從這樣的練習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老年的花費並不如大部分人所說所想的那麼高,因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後,我們根本無法花用超過某個數額的積蓄,因此我們應該要規劃儘早享受花錢帶來的樂趣,而不是一昧的存錢。

記憶紅利

從事某項體驗之後,當我們在事後重新回想起這件事,我們又能再度感受到快樂,這樣的現象作者稱之為記憶紅利(memory dividends)。花錢買體驗,不只買體驗本身,也是買體驗能為我們接下來一生帶來的所有股息總值,當某些記憶不斷被重溫,所帶來的快樂,可能更甚於最初的體驗本身。這也是另一個我們該儘早投資人生體驗的原因,我們越早從事某樣體驗,就有越多時間可以享受該體驗所帶來的記憶紅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想想可以怎樣積極提高自己的記憶股息,像是多拍照片、找之前共度美好時光的人聚聚、把去玩的影片剪出來或是做成相簿等等,都能夠讓我們從一個過去的體驗中獲得更多的快樂。

別靠慣性活著

不要低估不作為的風險,保持現狀而不大膽行動雖然感覺很安全,但要考慮到你可能會失去什麼 — 要是你有鼓起勇氣大膽一些,或許你就能過著原本你想要過的人生。

靠著慣性生活很省力很輕鬆,但卻無法讓我們活出最好的人生,我們該好好決定要怎麼花金錢與時間,才能最大化自己的正向人生經驗。

趁年輕時多承擔些風險,我們不該讓容易做的事來決定我們要做什麼,也不要讓困難妨礙我們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這樣的不作為只能讓我們獲得了某種安全感,但也失去了經驗值。

我說…

之前聽本書作者專訪的podcast後(那時的筆記在這裡)有種要趕快好好規劃自己人生的急迫感,但身為一個健忘的人,過一陣子後就忘了這件事,這次讀完書又再次喚醒我那種時光不待人的急迫感,特別是在看到作者說我們老了以後不只健康下降連享受體驗的能力都會下降以後。也想到今年去峇里島過暑假時,民宿的主人說他曾經很愛衝浪,但某次車禍後他肩膀受傷從此再也沒辦法划水,在那之後他就不太喜歡去海邊,因為只要看到浪就會想衝但他的身體已經無法這麼做。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很多事情就只要在那個當下才能做,像是30歲前的澳洲打工旅行、或是年輕時的住青旅與各種長途夜車紅眼班機,雖然現在偶爾還是為了省錢而住青旅或是搭紅眼班機,但每次住完搭完的疲累總會讓自己忍不住想說這樣的旅行方式還能持續多久,至於打工旅遊大概只能下輩子了,而這一兩年沈迷於衝浪有時也會想說要是早點認識這項運動該有多好。

在看完《與錢好好相處》後(閱讀筆記在這)確實開始會有意識地在能帶給自己快樂的事情上多花一些錢,但無業成為自由人的這一年多回想起來還是有太多地方其實是我能夠多花一點錢(又或是時間)換些能夠回味一輩子的體驗;另一方面也因為這段時間的無收入,總想著這段時間該減少花費讓自己的資產能再成長一些,也因此自己在某些開銷上更謹慎也更捨不得花錢,以記憶紅利以及人越老能夠親身體驗的東西越少的觀點來看,突然覺得好像應該在這個年紀多花點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又或是乾脆去找份高薪一點的工作來資助那些花錢的體驗,像是去考divemaster、去埃及、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去墨西哥潛水、去冰島、再訪歐洲、走朝聖之路等等等。

作者說我們一生就是不停在每個時段中出生再死去,逝者已逝來者猶可追,至少我們還有現在以及將來的時光。想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九月初剛從峇里島回台灣又訂了十月中去峇里島的機票有點太衝動,雖然我相信我在那邊一定會很開心,但這段時間如果拿去做其他的事像是走朝聖之路或是去埃及等等是否能夠帶來更多的滿足?明年的365天該開始好好規劃了,die with zero這個概念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太前衛,但我要努力增加自己生命中的美好體驗,讓老了的自己有很多美好回憶可以回味。


相關閱讀

活出人生的精彩

《與錢好好相處》閱讀筆記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關於我

聯絡我:[email protected]

更多


文章分類


想要找什麼嗎?